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知识 >> 日本六大古窑——备前烧(滋贺県)
文章阅读

日本六大古窑——备前烧(滋贺県)

作者:佚名 | 来源:lqqcw.com资料库 | 时间:2010-07-16 |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 会员币:0
  备前烧(滋贺県)日本六大古窑之一。
  
  
介绍
  
备前烧。它的特色在于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炎和技巧来制作陶瓷,而且每一件作品都不一样。这位陶瓷师傅的家族从15世纪中便开始制作备前烧陶瓷,一代代相传至今。
  产地
  是日本六大古窑之一——备前烧的产地。备前烧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六大古窑中,也是最古老的。
  特色工艺
  他表示,备前烧所使用的陶土取自于稻田里的泥土,含有很高的铁的成分。因此,陶器在摄氏1200度的高温下连续烧几天,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的颜色。另外,师傅利用红松木来烧陶器,红松的灰烬粘在陶器上,就会形成特别的纹样。
  源自6世纪的备前烧曾是日本茶道必备的用具。不过,到了19和20世纪,人们喜欢色彩鲜艳、上了釉的陶瓷后,备前烧才渐渐被遗忘。
  传承
  近世备前烧的五大名家是:金重陶阳(1896-1967)、藤原启(1899-1983)、山本陶秀(1906-1994)、藤原雄(1932-2001年)伊势崎淳(1936- ),他们是复兴备前烧的重要力量。
  目前冈山只有六户人家,受委制作备前烧。这名师傅和儿子分别在京都和巴塞罗那攻读陶瓷艺术,他们将继续制作备前烧,让这门传统艺术流传下去。
  分支
  1千多年过去,冈山的备前烧还是坚持使用「登窑」烧陶,更坚持一定得用「赤松木」当燃料,没有釉色的古朴陶具、简单的造型,再加上赤松木的油脂与落灰自然卡在陶器上,也因此让备前烧直到现在依旧维持古朴,并在古朴中有著自然形成的千变万化。到日本冈山,一定不要错过观赏备前烧。
  整个日本共有6大古窑,包含滋贺县的信乐烧、福井县的越前烧、爱知县的常滑烧与濑户烧、兵库县的立杭烧,以及冈山县的备前烧。其中,冈山因为本身拥有土质优良的黏土,加上曾有皇族定居于此,经常需要祭典用具,备前烧也因此逐渐发展。
  先让我们回头看看台湾。在台湾几大窑场中,莺歌以摆饰或工业用的精致陶瓷闻名、南投水里以蛇窑闻名、苗栗则以材窑生活陶闻名。其中,苗栗材窑生活陶就是十分类似冈山备前烧的烧窑方式。
  由於目前许多窑场都改成「瓦斯窑」,以瓦斯精准的控制温度、在乾净的窑里烧出上了漂亮釉色的陶瓷,也因此让陶瓷器反而失去古朴味道。反之,苗栗的材窑就是以相思木当原料,花上10几天慢慢加热、冷却,等到出窑後,相思木的落灰就会自然卡在陶器上,让每个陶器都有不同的花纹,加上造型古朴,配上桐花特别好看,也因此让这些年来的苗栗生活陶一路走红。
  冈山备前烧也是同样的原理。备前烧采用登窑,意即这样的窑是由低向高慢慢建起,如同登山般慢慢往上,也让温度可以集中不浪费。接著,采用当地最多的赤松木当原料,让赤松木的落灰与油脂自然卡在陶器上,最後配合生活实用品与古朴的造型,就这样让备前烧呈现一种优美的古朴和风味。而由於赤松木富含铁质,因此备前烧大多有著黄、褐色的外型,加上木材燃烧较慢,一般瓦斯窑大约只要3天就可烧窑完成,备前烧却每次得要花上10天到14天,每次用掉10公吨的赤松木燃料,才能把窑加热到1200度来烧陶。
  由於费时耗工,加上古朴漂亮,备前烧也因此一直受到欢迎,甚至昭和时代的皇室都固定指名使用备前烧的生活陶﹔到了现在,备前地区也吸引了甚多艺术家定居,并不时有来自澳州、美国、欧洲等地的学生前来上课学烧窑。
  在当地已有400年历史的桃蹊窑窑主木村英昭表示,备前烧发展於1000多年前,千百年来当地窑场一直维持著30到100间上下,到了1960年代的昭和时期因为日本经济重建与起飞,加上新干线开通行经冈山,因此让窑厂一口气增加到400多家,到了现在则依然留有200多家。走进冈山备前市,路上处处可见备前烧旗帜与满地的赤松木,并有不少橱窗展示备前烧艺品。
  文化
  备前烧节
  (Bizen-yaki Matsuri (Bizen Pottery Festival))
  可以在人行徒步区边散步边享受购物的乐趣。有绞车挑战,绞车体验和备前烧小町(代表备前美女之意)表扬仪式等活动以外,节日前夜的庆祝活动中,展开一连串的手持绯红色火把列队沿著伊部的街中前进的「火把墙」等活动。
  在桃山时代,美浓烧,赖户烧,备前烧,伊贺的信乐烧,京的乐烧所制的陶器最受茶人们的欢迎。出兵朝鲜的将领中有抢抓朝鲜的陶工回国做工的事情发生。借由此,九州等西部沿海地区的陶业开始了急速的发展,其中锅岛直茂的有田烧(李参平创始),细川忠兴的上野烧,岛津义弘的沙萨摩烧,黑田长政的高取烧,毛利辉元的萩烧的最为有名。
  此时,甲胄的制作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提交会员:徐、程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用户登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