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陆│注册一站通 │ 2012版 龙泉青瓷网 │ 新版域名 www.lqqcw.cn | ||||||||||||||||||||||
|

紫砂壶的造型—筋纹器
【筋纹器】
早期的筋纹器型紫砂壶应是在圆器基础上再进行加工。由简单到复杂,在制作过程中,包括对泥性的熟悉及掌握,在制作紫砂中再受其他器皿造型的启发,将自然界中的花朵、果实的形态,加以图案化、规则化,经组织变化,将一圆器分成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随着形体的变化而处理得深浅自如,纹理清晰。所有的阴阳筋纹都能贯通吻合。筋纹器型壶式除形式优美以外,制作工艺也非常严谨,尤其是口盖部分.合缝要严密,盖子要通转,壶体筋纹要疏密得体,稍有差错都会影响整体造型。
现存史料中记载董翰首创菱花式,其造型如何,已不大能说清楚,几百年来较为定型的筋纹器型有:
圆条式筋纹器。如:南瓜壶、瓜棱壶、合菊壶、圆条水平壶、梅花周盘壶、半菊壶等。
葵花、菱花式筋纹器。如:水仙花瓣壶、水仙花六瓣方壶、菊花菱形八瓣壶、半菱壶、 合菱壶、荷叶菱形壶、四方菱花壶等。
盉形筋纹器。如盉形壶、仿古盉形三足壶等。
【圆条式筋纹器】
现存最早的筋纹器型作品,应为南京博物馆所藏陈鸣远的南瓜壶。陈鸣远,清康熙年间制壶名家,他继承了陈仲美所开创的写实紫砂壶艺,制作了许多自然形与筋纹形相结合的作品,南瓜壶便是其中之一,造型以一个完整的南瓜形为身筒,筋纹自然生动,以瓜蒂为壶盖,一段瓜藤为壶把,一片瓜叶卷成壶嘴,叶脉刻画极其逼真,整个造型和谐自然,构思巧妙,田园情趣浓厚,壶身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鸣远”12字。此壶可作圆条式筋纹器型早期的佳作。
◆合菊壶
在鸣远之后,圆条式筋纹器型作品有合菊壶,壶腹中部凸起一弦纹,弦纹上似一覆菊,弦纹下似一仰菊,二菊相合,故名合菊。菊瓣凸起。瓣与瓣之间用工具压出线条,壶盖似一菊蒂,造型优美,神韵清疏秀澈,不失为雍乾时佳作。
嘉庆以后,出现圆条式筋纹小水平壶,多朱泥,做工趋向精巧。
◆希菊壶
此壶应属圆条式筋纹类型,只是与圆条式筋纹相反,筋纹呈凹圆条。
◆荷莲呈祥壶
此壶属圆条式筋纹与自然形的混合体,壶形为莲花,盖为莲蓬,从壶身横向切面看,此壶改变了等分圆条筋纹,实为外层荷叶包住里面小荷叶,呈现出大小圆条。
【葵花式筋纹器】
葵花式筋纹器型,基本形源于葵花花盘,壶身的横向切面似葵花外形轮廓,多为六瓣,有写实的,也有变形的。筋纹中间部分高于两边,如葵花壶;筋纹中间低于两边,如仿葵花壶;还有一种筋纹形态在前二者之间,筋纹为一方圆弧。以上三种同为葵花式壶形,壶身的横向切面略有不同,但壶体造型却变化很大。
◆葵花壶
如同成熟的葵花花盘,翻转过来,强调花柄部位,纽为花柄与枝干的连接部分,流为四棱扁形,与壶身衔接处演变为叶形纹饰,环形把以扣为分界,上端为四棱,下端为圆形。整个即写实,又富于变化,想象丰富。此壶底款为“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仿葵古壶
与葵花壶相比,前者壶身底面与后者壶身横向切面相似。只是筋纹中间有凹凸之区别。壶盖似葵花的背面,纽像刚刚打苞的葵花蕾,壶身由六条纵向等距的筋纹组成,横向从壶肩到壶底相对称。整个造型呈圆形。
◆乐盘壶
此壶与以上两壶相比,横向切面将筋纹中间凹凸部分为方圆直弧线,壶身变为圆柱体,造型强调壶的平面,侧面造型简洁、单纯、筋纹线条纹清晰。
以上三种葵花式壶形,同以葵花形为原型,变化却如此之大,每一形态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紫砂艺人的审美情趣。lq qcw.com
【菱花式筋纹器】
菱花式筋纹壶,壶身横向切面同菱花镜的外形轮廓相同。每一个筋纹中间高、两边低,两筋纹相接处形成凹槽,阴阳轮廓分明,切面为菱花式水仙花式,由六瓣十二条筋纹组成。
◆水仙花瓣壶
现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壶为六瓣水仙花式造型,六片花瓣收缩成壶口,盖为压盖,盖纹与壶身筋纹相吻合,融为一体。花蕾为纽,底为加底,呈六瓣水仙花形,流、把较细,为六方形,似水仙花枝干,与整体造型相协调,做工精细,严谨,线条处理简洁、流畅,是乾隆时期的佳作。
◆合菱壶
壶的腹中部菱花阴阳相交,从上端看似覆菱花,下端似一盛开菱花,两菱花相合,故名为合菱。菱瓣阴阳相交,凹凸之变化,改变了传统筋纹纵向到底的表现方法,制作上难度大于以往的筋纹形。纽形与壶身筒形相同,整个造型饱满,无论是平视,还是侧视,此壶都富于变化。
【盉形筋纹器】
盉形筋纹器型主要有仿古盉形三足壶,此壶造型是以仿青铜盉的形式,给人以稳重、古雅之美感。
【其他筋纹器】
除上述几种筋纹器型之外,尚有一些自然形与筋纹形相混合的形式,也有一些设计将筋纹用于几何形壶体,如葵球、六方云纹壶、方菱壶、方春壶等。近些年来,一些从业者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己对筋纹器由上至下流畅贯通的形态的理解,力求在方圆之中,寻求新的筋纹变化。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
① |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③ |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明、清时期官窑瓷器的品种 下篇文章:紫砂壶的造型—新形器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