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陶瓷知识 >> 陶艺发展史-原始陶器
文章阅读

陶艺发展史-原始陶器

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7-12-01 | 阅读权限:会员身份 | 会员币:0
陶 艺 发 展 史
 
原始陶器
 
 
  中国古代文化渊源流长。众所周知,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国度。在进入文明以后的五千年中,陶瓷文化无不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相联。它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为广泛,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且有文化价值。它对了解民族个性、心理趋向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陶瓷在中国古代每个历史阶段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都存在着一种遗憾,那就是各类型的陶瓷文化艺术风格持续了一个阶段后,随着每个朝代结束,特色也就随之终结了。但它作为一种物质消费的方式,却能一次次的反复出现、存活和延续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原始瓷的出现
  新的人造物质青铜器出现后,陶器仍继续行进在历史大道上,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向着艺术趣味的审美化、观赏化迈进。中国的奴隶制社会,无釉的陶发展成为有釉的原始瓷。原始瓷是在制陶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为了易于清洁洗涤,在商、周时期烧制成功的。商代以前的陶器极大多数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以下,胎质松散,吸水性高。原始瓷用瓷土作原料,烧成温度高达1200度左右,胎壁烧结坚硬而不渗水。长期的制陶经验,使人们不断摸索如何使器壁光洁,如何使之经久耐用,如何使器表处理满足人的审美和日用需求。在刻划、捏塑、彩绘、打磨、光洁等技术发展过程中,对改进制作技术、原料、釉料、烧成等不断有了新的认识。原始瓷胎表面常柏印或刻划纹饰,施薄釉透明有光泽,为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原始瓷自商周到战国时期的一千多年始终都在不断向前发展。此阶段金属冶铸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青铜器具在造型和工艺技术上都十分精湛,青铜器造型和装饰影响着当时陶器和原始瓷制作标准。原始瓷形式美感讲求青铜器的艺术效果,出现过青铜器样式、印纹的器皿。战国早、中期的原始瓷胎质细腻,外施青釉,已经接近了瓷器的特点。但原始瓷发展到战国后期,主产地越国一带由于楚灭越的兼并战争曾被迫停产,突然消失,有一段短暂的中断期。在历史上,战国时期越国曾灭吴国,楚国灭越,以后秦统一六国,都曾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残酷的统治。孟子在《离娄》篇中说:“率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从这段对话中,就让人能够理解原始瓷被破坏的原因。
漫说彩陶纹饰
  石器时期各文化类型彩绘陶器,都有它一定的形制、比例,显现出原始质朴美感和祖先的艺术创造才能。原始彩陶正是充盈的原始活力所凝注的文化结晶,使得“现代文明”中人们对原始文化发生浓厚兴趣,热衷回顾。现代人总希冀着从涵蓄着艺术生命之源的彩陶上,吸吮艺术创作的活性汁液。彩陶艺术中的朴质面貌,具有艺术思想价值和美学意义。
  在艺术范畴中,质朴的原始艺术被人由衷向慕,质朴是一种永恒价值的美学品质,所指的是艺术生命初始形态的感性特点,是艺术主体的精神素质,是艺术心灵的真实和文化原质中朴质的活力。彩陶那变化巧妙的几何图案和生动活泼的动植物纹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各种文化类型都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仰韶文化彩陶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繁荣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成就。出土的大量彩陶纹饰丰富,装饰手法使用矿物质着色剂进行彩绘。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从渔猎、采集,到农耕生活中获取艺术的源泉,发挥想像力,把客观现实的事物提炼为规律性和程式化的装饰。丰富的几何纹饰变化复杂,绝无雷同。既谨严工攀,又粗扩豪放、质朴浑厚、活泼柔和。三角、直线、圆点、斜线描绘表示出认识和抽象自然的表现力。原始人类创造在陶器上彩绘的规律,而又不为规律限制,巧妙有节奏的表达原始的对称、均衡、调和、对比等美的形式思维。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纹饰
  《庄子,盗防篇》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农,无有相害之心”。这段话反映了当时这种农业社会安定和谐的牛活图景,充满了活泼生机。几何纹饰使自然物质美观、抽象。简练质朴的纹饰有着当时部族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信仰的提炼。艺术不仅是自然的再现,艺术是要求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
  彩陶装饰的价值在于把美的感受通过熟练的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并采用绘画表现手法来达到目的。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
  彩陶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操作技术的成熟状态是密切相关的。在没有阶级剥削的原始制度下的人,能运用熟练的技巧达到形式创造活动的快感。彩陶艺术中原始人类制陶和彩绘时的做工相当精细认真,说明当时人精神中活方面的放松。早期的彩陶纹样常摹拟编织物的肌理,后来逐渐变成类似编织形花纹的几何纹样,但几何纹常常是直线构成的,依靠直线和斜线的交叉变化,使直线构成的纹饰生动。
 
陶制品的发展简介
  原始瓷和成熟瓷器的出现是人类陶瓷制造技术的一大飞跃,是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但陶制品始终都延续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陶盆、瓦罐、砂壶、粗碗等都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陶塑雕刻一部分具有冥器的功用,一部分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摆设。建筑物中的筒瓦、瓦当、大小砖块随着城域的扩大而大量生产并具备着美感。千丈之域,万家之邑,人口的增多使制陶长足发展进步尤为显著。战国时,陶制品的刻划、磨光以及装饰彩绘在各地都得到过推广,制陶业分工开始细致,从出土遗物上已能找到某个产品的专业化制作者的签名。战国时期陶制品出土的遗物种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用陶、陶塑和陶冥器等。作炊具的生活用品为了利于受热,原料组成中常可发现夹砂粒来提高陶质坚硬度的情况。陶器的成型为轮制方法,大件的瓮和异形器物采用手制盘捏或横制技术。作品的风格反映当时社会时代的审美共识。印纹硬陶装饰纹常见的有米字纹、回纹、格纹等等,器物的颈肩部有加饰的弦纹给人以美感。印纹的制作是在项体半干燥的状态下拍印压出纹样。
  在历史上,自春秋以后出现用陶塑俑来代替活人陪葬。秦汉时陶塑格外令人重视,形态和体积都是前所未有的。例如:秦始皇陵的陶塑兵马俑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这些俑部分部位分件制成后再粘接的,各部位比例准确,雕塑的面容各异,姿态万千,惟妙惟肖,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仅承秦制”汉代某些军功值赫的将领和贵族,也用陶塑兵马俑陪葬,陶塑的题材扩大,形象生动传神,艺术手法简洁概括,极富情趣。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冥器陶塑仍有许多,但与汉代相比,总体上看,远低于汉代水平,当然,也有部分是能与汉陶塑相媲美的,受到当时士大夫审美共识影响而面目俊秀,肌体丰润,姿态动作自然,这时期的瓷制冥器也得到发展。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原始瓷特殊的使用和观赏性能,诱导出的使用这种物质的经验,导致人们对成型、施釉、烧成技术等重新认识,终于在东汉时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隋唐时期,冥器规模有了扩大,陶塑的数量也有了增加。据资料:唐朝的中央政府的少府监所属的甄官署是负责陶冥器雕塑机构,《唐六典》中:“甄官令堂供琢石陶土之事。……凡丧葬,则供其明器之属。……”。政府的重视使得陶器得到了大发展,特别是唐三彩陶,是中国陶塑全盛时期的标志,造型准确精细,充分表现了塑造者的创造力与丰富的想象力,技巧妇熟,人物和动物等体态肥健,结构比例协调,骨肉神态和色泽质感都写实精致。唐三彩陶塑的制作一般采用模削,在模制的基础之上再加塑造,人物的手、发善、手中之物等则辅以捏塑。黄、绿、白、蓝、揭等几种低温色彩釉构成斑澜装饰效果,有着大唐极盛时期的特殊韵味。 隋唐以后,随着瓷器烧造技艺的提高,瓷塑逐渐取代了陶塑,但陶塑一直没有消失。
  从历史遗物看宋以后的陶或瓷质雕塑不仅作冥器,更多地是为佛教、道教、饲堂庙宇等服务,还有一部分成为文人们的把玩观赏陈列物。陶质日用器的大发展是在明清时期。由于明代品案习惯的改变,大兴散茶,时人饮茶由原来重汤色的显现转向注重“茶味”、讲究“壶趣”,使得宜兴生产的紫砂茶壶形制增多。从明代开始,制陶壶名家辈出,紫砂日用茶壶陶色典雅,造型精细,一些制壶名家的作品成了珍奇瑰宝。本文由『驿站中国』 收集整理
提交会员:吴 | 浏览次数:
复制 】 【 打印
收藏分享
 
龙泉青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龙泉青瓷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龙泉青瓷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如:由于互联网的多次转载,造成文章的作者/来源丢失,如果有您的文章未注上名。),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龙泉青瓷网联系。

>>相关资讯:

上篇文章:陶器与瓷器概述   下篇文章:陶艺发展史——兵马俑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龙泉青瓷网的观点或立场
用户登陆

加载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