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 2023 - 6 48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
|
|
|
|
用户名称:asmssm 会员等级:普通会员 青瓷币:9754 日志总数:173 评论数量:6 访问次数: 建立时间:2007-11-27
|
|
|
|
|
|
细品《红楼梦》中的器物(附出处、简介、图) (一) │ 2008-09-28 |
这是去年在百度发过的帖子,现在懒多了,老懒的打字,所以决定整理一下再发一遍,也好有点事做.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插屏——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简介: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插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约有3米高,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小的则只有20厘米。插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内,它又有装饰作用。这种插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内容,则更美。
 粉彩人物插屏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捧盒——又见两三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 这个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贴几张美图。 清光绪 粉彩花鸟花卉开光芦雁纹捧盒
 填漆戗金凤纹莲瓣式捧盒

手炉——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简介 手炉,也作"手",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炉,多为铜制。它是一种取暖工具,与脚炉相对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所以又名"捧炉"、"袖炉";炉内装有炭火,故也称"火笼"。用火取暖,是先民们早就发现的。古人将火种放进陶器具内,称为"火炉"。大家围坐取暖,在古诗文中常有描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诗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手炉的起源,相传产生于隋代。隋炀帝南巡到江苏江都,时值深秋,天气寒冷。江都县官许伍为拍皇帝的马屁,叫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放进火炭,献给炀帝取暖。炀帝十分高兴,捧在手上,便称之为"手炉"。


茶盘——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 简介: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炕屏——贾蓉笑道:"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简介:一种炕上陈设的作装饰用的屏风。 找不到玻璃的,大家将就看一下

粉彩八仙炕屏(八片)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纱花——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 这个没有明确解释,但找到了许多图,看了就大约知道了 这种是有框的,也叫丝网花


 没框的
匣——周瑞家的忙起身, 拿匣子与他,说送花儿一事.平儿听了,便打开匣子,拿了四枝,转身去了. 简介匣一般呈方形,大的叫箱,小的叫匣 匣,匮也。――《说文》匣,箱匣也。――《广韵》废藏在室匣中者。――《汉书•王莽传》。注:“匮也。” 赐东园画棺玉匣衣衾。――《后汉书•梁竦传》忧来杖匣剑,更上林北冈。――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史记•刺客传•荆轲》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匣,指镜匣)。――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又如:匣子炮(匣子枪。驳壳枪);木匣;梳头匣儿;镜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 匣:装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而有开合盖的.


九连环——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 简介:九连环是中国民间玩具。以金属丝制成9个圆环,将圆环套装在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并贯以环柄。游玩时,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操作,可使9个圆环分别解开,或合而为一。
据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记载,曾以玉石为材料制成两个互贯的圆环,“两环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后来,以铜或铁代替玉石,成为妇女儿童的玩具。清代,《红楼梦》中也有九连环的记载。九连环流行极广,形式多样,规格不一。除九连环外,还有类似的蛇环、花篮环、十三环等,通常也统称九连环。九连环的分解、合一的程序有助于启发人们的智慧,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受儿童和老年人的喜爱。另外,九连环也是按照一种顺序来解的。解九连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这也可以训练人的耐心。九连环是一种流传于山西民间的智力玩具。它用九个圆环相连成串,以解开为胜。明《丹铅总录》记载:“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其制作,用金属丝制成圆形小环九枚,九环相连,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其框柄有剑形、如意形、蝴蝶形、梅花形等,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子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其解法多样,可分可合,变化多端。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此外,也可套成花篮、绣球、宫灯等状

锞子——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 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 简介:锞子,小金锭或银锭,旧时作货币用。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斗方——众人都笑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 ." 简介:中国书画装裱样式之一。 尺幅较小,一般指25—50厘米见方的书画作品。民间年画中,把这种尺寸和形式的作品也称作 “斗方”。


抹额——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丝嵌宝紫金冠, 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简介:(附昭君套)第三回写宝玉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第六回写凤姐家常带着紫貂昭君套。第四十九回写史湘云头上戴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 按: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十“齐眉、包帽、昭君套”条云:“《西云札记》卷一:今俗妇女首饰有抹额。此二字亦见《唐书•娄师德传》,又《南蛮传》,又韩愈《送郑尚书序》。《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按:以貂皮暖额,即群君套抹额,又即包帽,又即齐眉,伶人则曰额子。”又,樊彬《燕都杂咏》诗注云:“冬月闺中以貂皮覆额,名‘昭君套’。”据以上资料,宝玉所戴金抹额,乃首饰。凤姐及湘云所戴昭君套,乃施于冠的貂皮暖套,并非首饰。“昭君套”之名,当与王昭君出塞有关。
 长命锁 简介也叫“寄名锁”。它是明清时挂在儿童脖子上的一种装饰物,按照迷信的说法,只要佩挂上这种饰物,就能辟灾去邪,“锁”住生命,所以许多儿童从出生不久起,就挂上了这种饰物,一直挂到成年。
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 关于佩长命缕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用于端午,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广大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可见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儿童颈饰。一般多用于小儿满周岁时,百索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了长命锁。

荷包——贾母又与了一个荷包并一个金魁星,取"文星和合"之意. 简介:荷包在汉代前就有了,而且大行于唐代以后。至少有十多个民族有制作和佩戴荷包的风俗。最早的荷包实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女尸的手中就握着一个香囊。荷包最早的用途是用来盛物品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又成为男女传情的信物。清代把荷包作为很贵重的物品,自然而然也成了呈献、馈赠和赏赐之物。佩饰。荷包逐渐从实用型向装饰型转化。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镜子——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简介:中国奴隶制社会初期正处青铜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能人工的控制铜、锡、铅配比。古书《考工记》中记载 “金有六齐”,即合金的六种配比。其中最后一齐: “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就是制作铜镜用的配比。 “鉴”即是镜,含锡较高,是因为铜镜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银白色泽,还需要有铸造性能以保证花纹细致。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 “透光镜”,它能反射出铜镜背后的美丽图案,因此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越。为了解开 “透光镜”之谜,国内外学者花了几百年时间进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发现,这是由于镜面在制造加工以后,有相对于背面图案的轻微不等的曲率,通过反射映出背面的图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镜技术和对光反射特性深刻认识。在欧洲古希腊、罗马时代,也是用一种稍凸出的磨光金属盘作镜,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纹,最早的镜子是带柄的手镜,到公元1世纪出现了可以照全射的大镜,中世纪时,手镜在欧洲普遍流行,通常为银制或磨光的青铜镜,中世纪时,装在精美的象牙盒内或珍贵的金属盒内的小镜子,成为妇女随身携带的时髦品,背面涂金属的玻璃镜子是12至13世纪之交出现的,到文艺复兴时期,纽伦堡和威尼斯已成为著名的制镜中心。14世纪初,威尼斯人用锡箔和水银涂在玻璃背面制镜,照起来很清楚,15世纪纽伦堡制成凸透镜,是制玻璃球时在内部涂一层锡汞齐。现代镜子是用1835年德国化学家利比格发明的方法制造的,把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使硝酸银析出银,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还原剂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钾钠。1929年英国的皮尔顿兄弟以连续镀银、镀铜、上漆、干燥等工艺改进了此法。随着技术的进步 ,镜子的成本降低,各种各样曲面镜的出现,使镜子的使用日益广泛,具有了除映照仪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车上用的球面后视抛物面镜,在望远镜中用于聚集和在探照灯中用于反射出平行光的抛物面镜等。上古的镜,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监。《说文》中说:“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在三代之初,监都是用瓦制成的,所以古代的监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时候,开始铸造铜鉴,后来鉴字也有了金字偏旁。商周时期,虽然有铜鉴,但是瓦鉴依然通行。到秦朝时期,才开始铸造铜镜,因为镜的适用优于鉴的方面很多,所以到秦以后,再不用水作鉴了。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直至民国初年,少数边远地区还有以铜为镜子的。

胭脂——宝玉道:" 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简介:胭脂是一种红色颜料。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
《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贴几张胭脂盒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戒指——贾瑞听了这话, 越发撞在心坎儿上,由不得又往前凑了一凑,觑着眼看凤姐带的荷包, 然后又问带着什么戒指. 简介:戒指传统意义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品。戒指异名“指环”,史书中称“约指”、“抠(左边应为“弓”)环”、‘手记”、“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宫廷中后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有了身孕或其它情况不能接近君王时,皆以金指环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时则用银指环,套在右手。后来,戒指传到民间,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之便留成风气。明代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从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妇女在当时政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警慎,起着禁戒的作用。自古以来戒指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戴法很有讲究。按照我国的习惯,订婚戒一般戴在左手的中指,结婚戒指戴在左手的无名指;若是未婚姑娘。应戴在右手的中指或无名指,否则,就会令许多追求者望而却步了。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鸡毛掸子——说罢, 又吩咐按数发与茶叶,油烛,鸡毛掸子,笤帚等物. 简介: 鸡毛掸子源于我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这个就不用贴图了吧
桌围——一面又搬取家伙:桌围, 椅搭,坐褥,毡席,痰盒,脚踏之类. 简介:亦称"桌帷"。围在桌子边的装饰物,多以布或绸缎做成。

坐褥 简介:放在炕几两侧或其他坐具上的褥子,用厚毡等制成。
脚踏 简介:脚踏,今通称“脚蹬子”,古称“脚床”或“踏床”,宋、元以来,常和宝座、大椅、床榻组合使用,有的和家具本身相连,如交杌及交椅上的脚踏;有的则分开制造,如宝座及床榻的脚踏。脚踏除蹬以上床或就坐外,还有搭脚的作用。一般宝座或大椅座面较高,超过人的小腿高度,坐在椅上两脚必然悬空,如设置脚凳,将腿足置于脚凳上,可以达到舒适目的。 到了明代,除床榻外,坐具已很少附有脚踏。清中期以后,有多具抽屉的书案往往带脚踏,体制宽大,只能是清式书案的附件。 明式的床前多设脚踏,罗汉床前的脚踏短而成对,架子床和拔步床前的脚踏独一而修长,长约二尺左右,宽尺余。床上中置炕桌,炕桌两旁坐人,两具脚踏就放在坐人部位的床前,以备踏脚。两具脚踏之间,多置灰斗,形如方抽屉,因中放炉灰而得名。灰斗为柴木制,多上黑漆,中有椿柱,可以在上面磕烟袋。尔后传世既久,脚踏大多已与床分离。 脚踏原为床的附件,故形制多与床身相同,较常见的是有束腰,方材,内翻马蹄;有的采用鼓腿彭牙的造法,无束腰直足的、有束腰带托泥的、四面平式的都少见。 从式样和功能区别,脚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也叫“滚凳”。《长物志》说:“脚凳,以木制滚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式,中分一档,内口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以捌拽轴,滚动往来。盖涌泉穴精气所生,以运动为妙。竹踏凳方面大者,也可用。”按滚凳可以活动经络,有利血液循环,对老年多病、行动不便的人颇为相宜,可以说滚凳应是一种医疗用具。 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由于古代居室多是砖地面,为了防止北方冬季和南方梅雨季节时,身体接触地面会感到寒冷,故过去坐椅子或床榻,脚不是直接踩在地面上,而是放在脚踏上,而现代居室都是地板或瓷砖、地毯,不再需要隔湿隔寒的脚踏,故这一类型的脚踏已逐渐消失了。 脚踏不仅是一种容足之具,有时也充当坐具。如清中期大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里,便描述了脚踏的这个功能。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可卿夭逝黄泉路”写赵嬷嬷到贾琏处,“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上自吃。”赵嬷嬷虽为贾府里较有身份的下人,但在王熙凤的贴身丫环平儿和贾琏的眼里,其地位仍很卑贱,自然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所以只能坐在炕沿下的小脚踏上吃饭,甚至吃饭用的菜肴盘碗也只能放在杌凳之上,不能上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脚踏在一些非正式场合里也是身份相对较低的人所坐的坐具。


圈椅——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简介: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交椅的椅圈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就座时,肘部、臂膀一并得到支撑,很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圈椅是明代家具中最为经典的制作。明代圈椅,造型古朴典雅,线条简洁流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念珠——水溶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了下来, 递与宝玉。 简介:念珠,又名珠数、诵珠、咒珠。佛教徒为欲除去烦恼,安定心念,或称颂西方阿弥陀佛,而用念珠诵念佛号。念珠以一○八颗为基本,另有五十四颗、二十七颗、十四颗(均减半)、也有四十二颗、二十一颗的,更有一○八○颗为最上品的。
珠数的多少,据说都含有意义在内。一○八颗表示除去一○八个烦恼。一○八○颗表示金刚界的一○八尊。五十四颗表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及四善根因地的五十四位。四十二颗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四十二位。二十七颗表示十八学人与九无学。十四颗表示观音的十四无畏。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以及佛果的二十一位。念珠的材料有金制、银制、赤铜制、水晶制、珊瑚制……玻璃制、木制、木【木患】子等。
念珠:念珠乃念佛时计数之用,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圆满、佛心的表征,除了可以提醒自己不做坏事外,也是美好的装饰。 是念佛、菩萨名号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法具。最初是印度的毗琉璃王请释迦牟尼佛开示消除烦恼的法门,佛陀就教他用木槵子树(菩提树的一种)的种子穿成珠串,持佛名号消除烦恼。 我国有关念珠的记载,是《续高僧传》说隋唐时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拿着念珠持诵三宝名号。念珠,有人称为“拴马索”,隐喻人心如狂奔野马,杂念纷飞,刹那不停,手掐念珠以遏制妄念。所以修行者都蓄有念珠作为必备法物。尤其念珠以修净土念佛法门和修密持咒最所常用,手持念珠随时诵念以增定力,以生智慧,不论念佛持咒要历历分明,身心专注,一切放下 一颗颗的念珠,用线串起来,是表示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 串珠中的一粒母珠是表示弥陀的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 念珠虽然是串起来的,但也可以分开和断绝,这表示以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来断除我们种种烦恼。 环形圆润,象征菩萨的圆满正果。 念珠有一定的数目,而且每一个数字都有它特定的含意。一种说法是早期比丘串环三十颗,黑白相间,用于记日;108颗主要是摧破百八烦恼,据佛经讲人的六根各有六种烦恼,合为36,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形成百八烦恼。 念珠的材料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天台菩提、仿菩提、草菩提、檀香、仿大理石、珊瑚、玛瑙、玉、水晶、琥珀、凤眼菩提、金刚菩提、星月菩提等。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杌——赵嬷嬷执意不肯.平儿等早于炕沿下设下一杌,又有一小脚踏,赵嬷嬷在脚踏上坐了.简介:小矮凳。如:杌坐儿(小凳子);杌床(用绳编制的轻便坐具)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帘——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黑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 每样得了一半,也不过秋天都全了. 简介:帘〈名〉 旧时酒家、茶馆作店招的旗帜,用布做成 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唐•郑谷《旅寓洛南村舍》
帘 <名>形声。从竹,廉声。本义:门帘 帘子,遮蔽门窗的用具 帘,堂帘也。――《说文》 帘,户蔽也。――《声类》。 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汉书》 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帘帷(遮蔽门窗的帘子、布幕);帘笼(窗帘和窗牖);帘旌(帘端所缀之布帛);帘政(皇太後垂帘听政,故名);帘庑(指堂前廊檐垂帘之处)

第十八回 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 香囊——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 简介: 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香囊质地种类很多,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囊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香囊长约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二厘米。顶端有便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
戴香囊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先发到这儿
未完……
标签:红楼梦|器物|简介|文化 |
|
收藏分享: 作者:asmssm┆分类:陶瓷博文┆评论:0┆引用:16┆查看:17770 │ By: asmssm |
|
√暂时没有评论与引用 |
|
|
|